校属各单位、各部门:
现将《娄底市人民政府中国体育彩票印发《娄底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娄政发〔2017〕8号)转发给你们,请大家认真组织学习。
娄底市人民政府中国体育彩票印发《娄底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娄底市人民政府
中国体育彩票印发《娄底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的
通 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万宝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局委办、各直属机构,市直有关单位:
现将《娄底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娄底市人民政府
2017年3月8日
娄底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攻坚时期。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切实推进创新型娄底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科技发展趋势分析
(一)“十二五”科技发展成绩与问题
“十二五”(2011-2015)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速赶超,建设幸福娄底”的战略部署,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和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等措施,科技发展取得明显进步。
1.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显著
科技项目数量持续增加,实施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559项,实施项目341项,争取资金9130万元,均远超“十一五”时期。安排市级科技项目资金3349万元,实施市级科技项目458项。通过各级科技项目的实施,攻克了一大批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拓展到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和高新技术服务等多个技术领域。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新增34家,达到58家。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高新技术总产值2796.63亿元,年均增长12.08%,产值过亿企业有25家,比“十一五”增加了近一倍。
3.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科技投入经费持续增加,科研经费累计投入73.26亿元,年均增长约13%,2015年,全市科学研究与开发(R&D)经费达到15.8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23%。二是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有30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5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有效对接,建立了湖南省特种陶瓷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等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企业攻克核心关键技术130余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3.4亿元。三是科技成果显著,全市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2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39项,实现我市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项上零的突破。我市首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4.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通过内外联建共建和自主建设,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突破,创新平台层次有了明显提升,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先后建成了国家电子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2个国家级技术平台,湖南省铝合金半固态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闪星锑业技术中心等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了一个由国家级技术平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技术条件服务平台、省级应用基础研究基地、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的娄底市科技创新体系。
5.知识产权保护硕果累累
专利申请数量与授权数量均有显著增加,专利申请6163件,其中授权3837件,年均增长12%。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强化,共查处假冒专利案件453件,结案453件,结案率达到100%,有效遏制了专利侵权和假冒专利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6.科技惠民利民不断深入
一是农业创新步伐加快,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注入了科技元素,加强了技术创新。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市科技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休闲农业企业1830余家,年产值达到150多亿元。二是科技服务农村的力度加强,共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1280多场,发放科普资料24.16万余份,培训农民达46900余人次,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11个,引进新品种197个,安置劳动力2.42万人。精心打造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村级基层站点70多个。
7.创新人才战略稳步推进
拓展人才培养新渠道,累计选派470多名干部到国外和沿海地区以及大中型企业挂职锻炼,组织28人赴清华大学高级企业经营管理研修班研修,引进高新技术人才458名。完善柔性人才招聘机制,“外脑引智”,建立决策咨询制度,聘请7名娄籍院士担任科技顾问,69名高层次专家担任科技咨询委员。
我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新形势下科技发展要求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意识有待加强;二是科技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产学研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入;四是科技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五是科技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六是科技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优化。
(二)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以及《国务院中国体育彩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12号)出台,为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二是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三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户长株潭,我市作为环长株潭城市圈的一员,为我市科技创新加速发展,融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供了新的契机。四是“互联网+”的蓬勃兴起,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
二、“十三五”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建设创新型娄底为主线,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重点发展新材料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经济紧密融合,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亮点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努力使娄底成为湘中地区科技创新高地。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集成资源,重点突破。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大力集聚和整合科技资源,紧密结合实际,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基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区。加快娄底经开区和万宝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产品,形成一批亮点产业。
——绿色转型,智能发展。准确把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大力推动新兴信息技术、各类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广泛应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技术开发与创新。
——自主创新,开放合作。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扩大开放,加强科技合作交流,鼓励联合研发与创新,切实提高创新资源利用和运行效率。
(三)发展目标
通过积极整合创新资源,调动各类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把我市建设成科技创新体系较为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支撑引领能力较强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科技支撑能力提升目标
到2020年,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对经济贡献率比“十二五”期间提高5%以上,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00项以上,项目经费突破1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1090亿元,年均增长1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4亿元,年均增长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2.7%。
——科技创新多元投入目标
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R&D)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年平均增长幅度达到15%以上。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
到2020年,力争建设和提升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或企业技术中心,40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80%以上的科技企业建有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
——自主知识产权目标
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件。
——科技人才发展目标
建立与完善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以及使用的长效机制,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企业职工人数达10%以上。
——科普建设目标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科普事业的多元科普投入机制。逐年增加各级政府对科普投入力度,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到2020年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达到全省中上水平。进一步建立街道、乡镇科普活动中心和农村科普活动场所为基础的科普培训体系。
三、“十三五”科技发展攻关重点
紧紧围绕传统产业转型与升级、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攻克一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新兴产业关键技术获得突破
以产品开发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抓手,以产业技术的整体突破作为产业化的核心,以培育壮大我市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以及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关键技术的主攻方向,全力推进相关新兴产业技术的发展。
1.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技术
立足本地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产业体系,发挥我市煤机、农机以及工程机械制造等技术优势,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加强产业关键环节升级,围绕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煤机、农机、电气设备等主要领域,增强基础件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加强成套装备的研发,抢占技术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
工程机械及零部件技术:主要依托长株潭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加强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企业合作,定位产业集群配套零部件生产与技术开发,以中兴液压、光华机械、中源新材等企业为龙头,联合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筑路机械、凿岩机、大型破碎机等工程机械技术和精密零部件、齿轮精加工、高端液压油缸、节能环保型挖掘机零部件等关键技术;加强与南车集团、时代集团、湘潭电机集团等企业的技术合作,研究开发轨道交通产业的重要零部件技术。
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紧紧围绕南北方农业发展特点,抢抓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支持及农业改革带来的农机产业大发展的良好机遇,以湖南农友集团、劲松机械、金峰机械等企业为龙头,联合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农机装备自动控制技术、稻麦智能化机械收割、“耕作、植保、种植”机械装备,加快研发生产农用小型工程机械生产技术和低速农用货车等农用运输装备技术,加大农业机械产业的整机制造,为建设好湖南省首家省级农机产业园提供技术支撑。
煤炭机电技术:依据煤机产业市场发展特点,以远扬煤机、创安防爆、金塔机械等企业为龙头,联合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矿用人机闭锁系统、煤矿大中型提升装备、大型割板运输装备、自动化综采成套装备、矿用电气装备、露天矿井开采成套装备等技术,提高煤矿机械制造产业规模及层次。
电气设备技术:把握沿海产业转移契机,以星源电气等企业为龙头,联合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低压设备、高压开关设备、中高压配电设备、保护继电器、高压及超高压电线电缆、特种电线电缆、高压及超高压封闭式组合电器、新一代电器开关元件、变压器、新型绝缘材料等电工电气产品技术。
航天航空技术:抓住军民融合发展机遇,对接长株潭航天航空产业基地,重点研究开发航天航空新材料、航天航空专用零部件、无人机等相关技术。
2.汽车产业技术
把握打造我省中部汽车产业核心区的机遇,围绕我省对汽车零配件的需求,对接长株潭汽车产业,提高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本省配套的能力。
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能源利用率以及智能控制的需求,以娄底大丰和、五丰机械、安地亚斯、湖南三讯新能源科技等企业为龙头,联合湖南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电动汽车电控系统、机电耦合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结构集成系统、新能源汽车车身系统、电动汽车电机生产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以及新能源汽车用的电池材料、电动工具、电动汽车用大功率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技术。
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依托我市现有的汽车生产资质和基础平台,以文昌科技、立德科技、娄底大丰和、华达杰克赛尔等企业为龙头,联合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汽车车身设计、钣金加工产品、汽车半轴产品、半固态成型产品、汽车制动鼓、轨道交通制动鼓、汽车制动盘、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高速电动汽车及电动大巴关键零部件、环卫专用车辆、防爆运输专用车辆、轻型电动汽车、电动巡逻车、观光车、会所车、高尔夫球车、电动老爷车、电动三轮等技术。
3.新材料产业技术
依托现有新材料产业基础,着重发展高端、精深加工产品,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企业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的能力,促进我市新材料技术发展。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关键技术:围绕先进装备、航天航空、高端汽车零配件的需求,以三泰新材、文昌科技、天益高科、华菱安赛乐米塔尔等企业为龙头,联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南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双金属复合材料、高强度汽车板、高磁感电工钢、高性能钻头用材料及硬质合金技术、高强度特种合金材料技术、半固态轻合金材料等新材料技术。
精细陶瓷技术:利用我市电子陶瓷产业技术优势,以鑫星电陶、安地亚斯、美程陶瓷等企业为龙头,联合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附加值高的高性能结构陶瓷、压电陶瓷、陶瓷片式电容器、微波介质陶瓷等特种陶瓷制备技术,研发新一代电子陶瓷、环保陶瓷、高频瓷、滑石瓷生产技术,为打造特种陶瓷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持。
4.生物医药产业技术
针对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重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中药品种与生产装备,全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技术:以湖南回春堂药业、湖南伍星生物等企业为龙头,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研究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培育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中药品种如天麻、皖贝母、厚朴、苦参、虎杖、女贞子、断血流等,重点研究开发金银花、玉竹、芦笋、蓠蒿、淮山药、厚朴、杜仲、大黄、天麻、茯苓、白术、五蓓子等大宗药材活性成分提取纯化技术及超微饮片、精制饮片生产技术,积极开发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病等方面的新药和系列天然医药产品技术。
医疗技术:依托我市现有医疗技术优势,以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为龙头,联合中南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与推广辅助生育、创伤医疗、肝胆医疗、心血管医疗、美容以及心理健康等技术,加强精准医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5.电子信息产业技术
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产业提升需求,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形成相关技术体系、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面向行业应用形成解决方案,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新型元器件技术:以现有企业为依托,以创一电子、汇鑫电子、美程陶瓷等企业为龙头,联合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航天航空、通讯、工程机械、汽车等行业用电子元器件、片式微型电容器、片式半导体器件技术。积极研究开发大功率电力设备配套的电子器件、传感器、光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等电子元器件技术。
电子信息终端设备及装备技术:利用现有技术资源,以创一电子、湘源皇视等企业为龙头,联合国防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手机等电子信息终端、数字电视接收机、高频头、自动智能天线、卫星导航终端产品、集成光电子器件、IPTV机顶盒、车载电子设备等技术。
物联网技术:结合互联网与电子信息发展趋势,发展产学研,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物联网末端的传感器、网络协议、网络安全、高效能计算与中间件开发等技术,加快推广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电子政务、物流、金融、财税、教育、社会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等应用软件和工业生产自动控制软件技术。
云制造技术:云制造是先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重点扶持云制造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进工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数据管理、技术标准、工程服务的开放共享,打造制造资源“池”,实现制造能力的优化配置。搭建面向制造业的大众设计平台,实现设计能力的集聚、共享和动态配置,提升各行业产品设计水平和效率。
6.节能环保产业技术
紧扣循环经济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主题,以节能减排为核心,开展环保装备与清洁生产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产业竞争力。
环保装备技术:利用社会对环保装备的强力需求,以华菱涟钢、闪星锑业、华银电力、湖南宜化等企业为龙头,联合中南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技术、水污染防治设备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置设备技术、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技术、烟气回收装备技术等的推广与应用。
清洁生产技术:以工业节能减排为契机,以华菱涟钢、闪星锑业、湖南宜化等企业为龙头,重点研究开发以钢铁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优化利用为基础,集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社会废弃物再资源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开发二次资源循环利用,冶金过程煤气发电和低热值蒸汽梯级利用,高效率与低成本洁净钢生产,非粘连煤炼焦,大型板材连铸机、连轧机组的集成设计、制造和系统耦合等技术。
(二)传统优势产业技术优化升级
以建设高品质、环境友好、智慧娄底为目标,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钢铁、能源、建材以及化工等传统产业,重点推进产业纵向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1.钢铁产业技术
依托我市钢材与有色金属生产资源的优势,以娄底经开区、冷水江市与双峰县为核心地区,积极打造薄板深加工、不锈钢产品、钢结构以及有色金属深加工等产业集群。
薄板深加工技术:以华菱涟钢、安赛乐米塔尔等企业为龙头,联合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薄板深加工、高档汽车用钢关键技术,无取向冷轧硅钢轧制生产技术,高磁感取向硅钢与高档电力用钢、先进机械装备制造用钢生产的关键技术及其制品深加工等技术。
不锈钢产品开发技术:依托现有市场需求变化特点,积极向下延伸产业链,不断拓展建筑、交通、工业设备、餐饮和家用、焊管等不锈钢产品技术开发,以三泰新材、湖南天宏材料等企业为龙头,重点研究精密仪器、高端设备、特种行业不锈钢等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技术产品开发,加大超薄、超精不锈钢带材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研发力度,提升我市不锈钢产品竞争力。
钢结构技术:以冷钢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门式钢架轻型厂房、住宅钢结构、空间桁架建筑、网架和网壳、拱形波纹钢屋盖结构、高层钢、重型工业厂房等建筑钢结构产品等技术,拓展开发能源、交通、石化、水利用等钢结构产品技术。
传统有色金属深加工技术:以闪星锑业、华星锑业、兴华有色等企业为龙头,联合中南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锑化工阻燃剂产品、精锑和氧化锑高附加值产品的深加工、铜箔与铜棒线等精品铜材料的深加工、双零铝箔、空调铝箔、家用铝箔、药用铝箔、彩铝板等产品深加工技术。
2.能源产业技术
围绕能源需求结构,加强能源资源产品延伸开发的技术攻关,重点提升水力、火力等传统能源技术,突破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
火电关键技术:以大唐华银金竹山电厂、华润(涟源)电力等企业为龙头,联合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600MW、1000MW火电机组的自动控制、降低发电煤耗、降低厂用电、机组及大型设备的故障诊断、300MW火电机组调峰、热电厂“热、电、冷”三联产、利用煤矸石发电等技术,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水力发电关键技术:以浪石滩水电站等企业为龙头,联合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复杂区域地质条件下高坝工程防震抗震、农村水电站机组过速保护、微型水电发电机组、小水电技术分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系统以及农村水电站自动化等技术。
风电与瓦斯开发技术:紧紧围绕改善我市能源需求,充分有效利用风能,以大熊山风力发电场等为平台,联合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引进风电投资企业,着重解决龙山、大熊山风电资源风电技术难题;依托我市煤层气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研究开发有效提升瓦斯发电效率技术,大力推广瓦斯发电工程,为逐步形成瓦斯抽采、瓦斯发电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生物质能技术:依托我市现有资源,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非粮生物燃料技术,研究开发以林业“三剩物”和煤泥为燃料的生物质能技术,为垃圾发电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煤炭开采与开发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煤气一体化开采技术,开发煤矿安全生产数字化监控、煤炭洗选加工、劣质煤开发利用、煤的液化气化和动力用煤的高效低污染燃烧控制等技术,加大煤矿机械化改造,为实现煤炭生产的集团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
3.家电、建材及化工产业技术
根据国家绿色发展要求,推动建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针对煤化工、水泥、化肥、农药等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满足人们对建筑化工的品质提升和功能增加的需求。
精细化工技术:以冷水江三A化工、大乘医药化工等企业为龙头,联合湖南大学、湖南化工研究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絮凝剂、表面活性剂及化学实验试剂等精细化学品生产新工艺,积极开发高档、环保型新品种,开发纳米级二氧化硅气凝胶等化工产品。
煤化工技术:依托我市丰富煤炭资源,积极发展煤化工产业,以五江集团、安石集团等企业为龙头,联合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煤焦油加工、焦炉煤气制甲醇、粗笨精制为代表的化工产品加工,煤气化形成以煤基甲醇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化工产品加工等技术。
化肥生产技术:依托我市现有基础,在继续推广合成氨和尿素生产技术的同时,调整产品技术结构,提高高浓度化肥的比重及化肥的复合化率,大力发展新型肥料品种,以湖南宜化等为龙头企业,联合湖南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重质纯碱和干燥氯化铵,鼓励氨碱废渣的各种综合利用技术。
特种水泥生产技术:以双峰海螺等为龙头企业,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和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高强水泥、特种水泥、建筑预制件生产、粉磨站、中转库和混凝土管桩等生产技术。
电取暖家具技术:把握消费市场与社会需求特点,以暖洋洋电器、瑞奇电器等企业为龙头,重点研究开发多功能、便利型、智能化、网络化、高端化、系列化的节能智能电取暖器技术,发展电取暖家居综合学习平台技术,全力支持企业申报国家技术标准,为打造电取暖器产业集聚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4.现代农业产业技术
大力推进粮油、畜禽、果蔬等优势和特色农林畜产业的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集成先进生产工艺,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解决制约我市农产品高效利用的共性关键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类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加工企业。
现代育种技术:以湖南味菇坊、湖南忠食农业等企业为龙头,联合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科学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高产优质、高效多抗农作物、林木、果蔬、食用菌等新品种的新型育苗技术,杂种优势突出的畜、禽、鱼等地方特色品种的新型种苗繁殖技术。
高效特色种植技术:以湖南桥头河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化绿源农林等企业为龙头,联合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科所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水稻、蔬菜、林果、中药材、苗木花卉、食用菌等植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运用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开展优质、高效、高产、多抗新品种的选育及其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研发主要农作物轻简栽培技术体系,设施连作障碍治理技术,农田地力培肥与耕地土壤修复、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技术。
现代养殖技术:以湘村高科农业等企业为龙头,联合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黑牛、黑猪等主要畜禽水产种质改良与高效利用技术,优良新品种选育、引进及快繁技术,畜牧水产业生态健康养殖、环境调控和修复技术,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评价、检测技术,安全、优质、专用、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和高效利用技术。
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以响莲实业、湖南瑞生源生物科技等企业为龙头,针对我市葛根、红薯、油茶、魔芋、黑茶、杨梅等特色农产品,开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开发方便、营养、健康、功能性农产品食物技术,特色水果的综合加工利用技术,黑猪与黑牛、永丰辣酱等特色食品标准化加工生产技术。
5.现代服务产业技术
开发和推广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先进技术,推动建立旅游与文化、旅游与经济高度融合的独具湘中历史人文特色、自然生态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体系,打造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旅游产业技术:以大熊山、曾国藩故居等旅游景区、景点为载体,加快旅游与科技、文化的融合,突破旅游管理信息化、旅游营销数字化、特色旅游商品设计、高端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等关键技术,发展绿色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民族工艺品、珠宝首饰等特色旅游商品,加强旅游地和旅游路线的规划和设计,开发保健旅游、观光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以科技创新打造旅游产业升级版。
现代物流技术:围绕电子商务物流领域,加快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突破信息化管理、自动化作业、智能仓储、智能运输和配送等关键技术,发展智能化物流装备,建立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创新物流运作管理模式,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
科技服务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产业。积极推进环境服务业模式创新试点,开展综合环境服务。
消防安全技术:依托市内高等院校以及科研单位的力量,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火灾风险评估、超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灭火剂供给技术、公共交通工具消防安全技术、重大危险源火灾风险和危害评估等技术。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领导机制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为确保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快速推进,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组织领导体系,形成领导有力、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领导体系,为统筹全市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实施科技发展四大专项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技术,积极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专项、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项四大专项,努力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1.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着力解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能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现代农业等重点技术领域,每年安排2-3项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原则,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优势,鼓励应用单位参与重大专项。力争开发一批重点科技产品,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重点企业与产业。
2.科技支撑计划专项。以科技创新创业为主线,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积极搭建科技支撑计划平台。每年安排20-30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点支持解决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生物制药、社会服务等技术领域中的关键瓶颈技术,通过该专项的实施,攻克一批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为调结构、促发展、保民生提供强力的科技支撑。
3.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以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为着力点,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通过科技成果推广与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转化一批高新技术与适用技术成果,制订一批技术标准,形成一批各类创新产品,做大做强一批重点企业与产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4.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项。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以需求导向、整合资源、共享共赢、创新服务为原则,加快和完善创新体系制度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众创空间,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到2020年形成一个包括2个以上国家级技术平台、20个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40个以上市级技术创新平台组成的娄底市科技创新体系。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建立稳定增长和跳跃式增长相结合的科技投入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三位一体”投入机制,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强化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确保各级政府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用于研发投入经费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积极鼓励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科技支持的力度,使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优先得到资金支持。积极探索科技债券等科技融资方式,拓宽科技创新资金融资渠道。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要加强对我市科技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创新科技人才引进模式,建立市内培养和市内外引进、合理高效使用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紧紧围绕我市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重大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把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对从事不同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实行分类评价,制定和落实鼓励创新创造的激励政策,突出对重大科技贡献、优秀创新团队和青年创新人才的激励,鼓励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充分调动和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良好环境。
(五)创新科技管理机制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是关系我市科技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精心组织实施。把解决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机制,各类科技计划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终止机制;构建科技人才引进激励、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开放共享、科技金融结合等政策体系及绩效评估体系,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通道,着力解决科研与市场分离问题,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与产业化,推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2.建立政产学研结合机制。建立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结合的合作机制,政府要尽力与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关系,征集企业技术需求,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鼓励企业主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制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合体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时进一步创新我市企业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校企、企企间的合作交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平台和长效机制,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
3.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发明创造,支持知识产权的申请,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在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上齐头并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示范企业,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转化和运用。鼓励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形成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
4.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建立我市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任务。完善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以及政策法规,构建市、县、镇多层次的生产力促进机构,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各行业、协会的服务意识与能力,组建娄底市科技专家委员会,邀请市内外不同领域高水平的专家,为我市科技政策制定、科技产业发展、科技项目策划、科技企业评估等提供信息咨询和决策参考服务。
5.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加强对科技工作绩效的考核,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对各县市区和市有关部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强化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对创新创业的组织领导,努力营造一个“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切实加强众创空间建设,让个人和企业勇于创业创新;通过“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弘扬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营造全社会都关心关注创新创业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