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2025-02-20 17:16 |
一、实验室简介 《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Green Control of Crop Pests in Hunan Higher Education)是依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及相关产学研合作单位优质资源、强化行业需求、突出应用基础研究组建的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需求的开放性实验室,目前学术团队成员稳定在40人左右,科研仪器设备1200多万元,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由金晨钟教授担任。 “十四五”以来,实验室坚持“创新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建设思路,注重学科融合,强化应用研究,形成了农田杂草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业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农药无害化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4个优势较强、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就。 方向一、农田杂草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柑橘等经济作物上发生的杂草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4个方面:1)抗性杂草的抗性机理研究;2)除草剂安全剂的开发,主要是筛选植物源除草剂安全剂;3)植物源除草剂的筛选;4)研究开发杂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技术并推广应用。 方向二、农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病毒病和真菌性病害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3个方面的研究:1)作物病害免疫防控技术研究与开发;2)真菌性病害的生物农药筛选与应用;3)作物连作障碍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开发推广。 方向三、农业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水稻、玉米、柑橘及蔬菜主要害虫等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4个方面:1)种群动态及影响因子。探索湘中地区特定地理气候条件下害虫的种群动态规律,为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2)害虫成灾的分子机理研究及绿色防控技术。揭示南瓜实蝇在湘中地区大量发生和危害的分子机理,如迁入迁出、生态适应性改变等;以寄生蜂利用、信息素诱捕等绿色防控技术为主,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3)抗虫水稻、瓜果品种选育;4)农作物害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推广应用。 方向四、农药无害化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是开展高效安全的农药制剂产品,并研究农药应用的安全性,主要开展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1)主要探索开发水基化、颗粒固态剂型,同时开展配套的使用技术探讨研究。同时开展生物源天然表面活性物质的筛选、以及该类物质与现有助剂的科学配伍,以求达到增效互补的目的;2)植物源安全剂、生物降解技术、农药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3)农药环境毒理及风险评估研究。 二、实验室主任及主要学术骨干简介 实验室主任、学术带头人(兼方向一带头人):金晨钟,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业硕士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领衔人。主要荣誉称号有: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顾问,湖南省植物保护学会、植物病理学会、昆虫学会副理事长,《湖南农业科学》编委等。 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30余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2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在国内外公开刊物或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和交流论文300多篇,出版著作4部;开发推广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产品15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术骨干(方向二带头人):郭开发,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害发生危害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开发。主持省级科研项目6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参与省级项目4项,主持市校级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一作核心期刊6篇,教改论文2篇。指导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3项,研究生省级科研项目2项,获得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三等奖4项,湖南省“挑战杯”铜奖2项。研究方向为菌物病害及生物防治,农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等。 学术骨干(方向三带头人):刘建宏,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入侵昆虫生态与进化。先后赴意大利帕维尔大学和新西兰梅西大学访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级科研和教改项目3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省高校“骨干教师”称号。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2017年出版《橘小实蝇种群生态学研究》专著1部。 学术骨干(方向四带头人):胡一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抗性生理、作物生物化学与天然产物利用方面的科研工作。现为湖南省"三区人才",娄底市科技特派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科协委员,省科协、省科技厅专家库成员。主持省级科研课题6项,厅级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其中SCI论文8篇,CSCD核心版8篇;主编出版研究生教材2本,出版专著1部;近年获2项发明专利,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娄底市科技进步奖1项。 学术骨干(实验室秘书):刘秀,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药活性物质筛选及作用机理、农药新剂型开发方面的研究。担任湖南省昆虫学会理事、娄底市科技特派员。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项,厅级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参编研究生教材1本,其他图书3本,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获得市级优秀自然科学论文奖一等奖1项,特等奖1项(排名第二)。 三、实验室人员“十四五”以来承担的重要科研任务、代表性科研成果和奖励 十四五“以来实验室成员承担主持的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3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农药无害化应用科技创新团队“立项为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立项省级科研平台1个。 四、育人成效 “十四五”以来培养本科生535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培养研究生83人,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60余项;建设湖南省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探索创新培养模式获湖南省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改教研项目20余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