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学科研团队概况 |
2015-03-10 16:43 |
农药学科研团队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15人,团队坚持“创新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建设思路,强化应用研究,瞄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特殊需求,形成了生物农药筛选与开发应用、农药剂型加工与应用技术、化学农药无害化应用技术3个优势较强、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就。 团队带头人柏连阳教授,农学博士,1967年12月出生,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农药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担任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指导教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技术顾问。在生物农药、农药加工与应用、农药毒理学和除草剂安全剂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持完成“酰胺类水田除草剂的植物性安全剂研究与应用”等7项科技成果,获得了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植保科技奖科学研究类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SCI源刊8篇,出版专著6部;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1项,授权5项,并成功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主持开发的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产品,在湖南、湖北、广东等省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为水稻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主持研究的“酰胺类水田除草剂的植物性安全剂”在湖南、海南、广西等省水稻主产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深受广大农民朋友和国内同行的一致好评。 十一五以来,本学科团队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引进、培养、科研和学术积累、人员交替和自然融合,形成了以柏连阳教授为科研团队带头人、以金晨钟、竺锡武、王义成、谭显胜等学术骨干为中坚力量的创新团队,其中专职教师15人,外聘讲座和客座教授18人;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博士7人,硕士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 第一层次人选1人、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湖南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技术顾问2人;外聘讲座和客座教授18人全部为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2名,博士8人,硕士6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2人,团队成员老中青结合、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治学严谨,深得省内外同行信任和赞誉。 近五年来农药科研团队在植物源除草剂安全剂、稻瘟病诱抗剂、麻类作物杂草防控、高效安全农药新制剂研制、有机磷农药光催化降解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主持承担了“前胡诱导水稻抗稻瘟病活性成分作用机理及结构优化”、“羌活减轻乙草胺对水稻毒害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等2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和“水稻稻瘟病植物诱抗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水稻潜根线虫病植物源防控剂筛选研制”、“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水果中有机磷农药研究”等20多项国家、省(部)、市(厅)级项目,以及国家烟草总局重点项目“南方烟区除草剂药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16项横向委托项目,共获得各级科研经费支持2700多万元。主持完成“酰胺类水田除草剂的植物性安全剂研究与应用”等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中国植保科技奖科学研究类一等奖1项、娄底市科技进步奖1项;主持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公开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186篇,其中SCI、EI、ISTP源刊和录引14篇。 |